top of page
  • Facebook
  • Instagram
  • Line

談情緒調節技巧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運用情緒調節技巧,以調整負面情緒體驗的頻率、強度和持續時間,例如:在面對負面評價時,重新審視自己。同時,這些技巧也能夠在正面情緒體驗中發揮作用,例如:在與他人共同慶祝里程碑時。

  從童年到青年期,我們通過認知的發展和社會情境的經歷不斷學習和發展情緒調節技巧。這個過程最終形成了在不同情境中使用不同技巧的情緒調節模式。研究顯示,憂鬱和焦慮等心理障礙與未能有效選擇和實施情緒調節技巧有顯著相關,無論是在成年人還是情緒調節模式尚未穩定成熟的青少年。


※情緒調節技巧可分為「參與性情緒調節」和「脫離性情緒調節」。

>「參與性情緒調節」是指積極參與情緒體驗的技能,例如:接受、認知重評和解決問題。研究指出,習慣使用參與性情緒調節技巧與較低的憂鬱和焦慮風險相關。

>「脫離性情緒調節」是指從情緒體驗中解脫的技能,例如:避免、壓抑或公然的表達。習慣使用脫離性情緒調節技巧與較高的憂鬱和焦慮相關。

  一篇刊登在心理學期刊Nature Human Behaviour的文章整合了90篇關於14-24歲年輕人憂鬱與焦慮心理治療的臨床試驗。研究證實,憂鬱和焦慮的減少與增加「參與性情緒調節」、減少「脫離性情緒調節」以及增進情緒調節能力都有相關。而長期治療、團體治療和認知行為導向治療則被視為情緒調節進步的有效因子。

  在自我省思中,我們可以考慮自己習慣使用的情緒調節技巧,並思考是否有機會嘗試更積極、參與性的方法。對於心理師而言,在處理青少年情緒時,從情緒調節入手是一個有建設性的方式,幫助他們建立更有效的應對策略,提升心理韌性。希望未來更多人能夠重視情緒調節,並尋找適合自己的方式促進心理健康。


※參考資料:

Daros AR, Haefner SA, Asadi S, Kazi S, Rodak T, Quilty LC. A meta-analysis of emotional regulation outcomes in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s for youth with depression and anxiety. Nat Hum Behav. 2021;5(10):1443-1457. doi:10.1038/s41562-021-01191-9


6 次查看0 則留言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