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北市發生令人痛心的保母虐童致死案,一般正常發展的人看到這個新聞,都會感到難受、心疼、不捨、憤怒。但是可以看到虐待者嬉皮笑臉、毫無悔意 (如果新聞報導無誤),此時可以考慮虐待者是否有人格障礙(personality disorder)或是病態心理(psychopathy)。
在現行的精神科疾病診斷系統中,包含DSM-5與ICD-11,並沒有虐待狂疾患(Sadism disorder)或虐待狂人格障礙(Sadism personality disorder)這樣的診斷,僅有性虐待疾患(Sexual sadism disorder),但此診斷與目前要討論的個案不同。
一篇刊登在2023年「當前精神醫學報告(Current Psychiatry Report)」的回顧文獻,探討了這些虐待狂(sadism)與人格障礙的關係。與虐待狂相關聯的主要人格組合是病態心理,其特徵包括「情感功能缺陷」和「反社會行為」,如:表面魅力、不負責任、無畏、欺騙行為/操縱以及缺乏同理心,整體而言與DSM-5中的反社會人格障礙(antisocial personality disorder)較為接近。有學者認為,病態心理在「 人際—情緒調節 」、「衝動—反社會行為」,這兩個軸向有所缺損。
除了病態心理外,也有研究指出虐待狂與強迫性人格障礙與自戀型人格障礙的相關性也比較高。另外,有學者將病態心理、自戀、馬基雅維利主義稱為黑暗鐵三角(Dark Triad),來建構虐待狂或是病態犯罪者的心理模型,而這裡的自戀與自戀型人格障礙並不完全相同,此處的自戀指的是一種尋求注意和對無限成功或權力的幻想模式,以及擁有一種誇大的重要性和應有的感覺;馬基雅維利主義則是指的是欺騙、操縱,以及常常使用欺詐、奉承或玩世不恭來促進自己的利益,而這些虐待行為已經對社會造成了毀滅性的後果。
但是相關的研究仍尚不完備(因樣本數有限),未來的研究仍需要闡明人格對虐待狂相關行為的因果影響的具體心理過程,以及該影響在何種條件下可以增強或是弱化。
在拜讀完這篇回顧性文章後,筆者認為此文章描述的虐待狂,與許多電影當中的變態殺人魔呈現的特質是相似的(如:奪魂鋸、火線追緝令等)。以病態心理(反社會)與自戀為主要表現希望大家除了以社會事件與譴責、究責的角度之外,能藉由筆者的分享從精神心理的角度來看這起事件。
※參考文獻:
Lobbestael, J., Slaoui, G., & Gollwitzer, M. (2023). Sadism and Personality Disorders. Current psychiatry reports, 25(11), 569–576. https://doi.org/10.1007/s11920-023-01466-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