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當被害人成為加害人─性侵害循環(the sexual victim-perpetrator cycle)



  當知名藝人因性侵案、持有未成年影片而引發輿論嘩然之際,戀童症、性侵加害人、被害人等議題也得到各方關注與討論。在性侵害防治領域中,有一個值得關注的現象是:性侵害循環,其指的是性侵被害人轉變為性侵加害人的現象。雖然並非所有性侵被害人都會轉變為加害人,但在過往研究中(主要是針對男性),發現過往曾遭受性侵害的男性,成為性侵加害人的比例高於未遭受性侵害的男性,這代表著性侵害循環之現象確實存在。


  那為什麼受害者會變成加害者呢?先前研究有提出以下幾個可能機制:

1.性侵害行為的可觸及性(accessibility)增加:我們會透過觀察模仿來學習新的行為,特別是親身體驗會讓我們的學習更為深刻,更常想起和經驗到。性侵害行為亦是如此,遭受性侵後相關經驗時常盈繞被害人心中,導致做出性侵行為的機會增加。特別是對於未成年孩童,在其大腦尚未發育完全之際,性侵害的經驗會更可能深植腦中,影響其對性行為的正常認知。

2.維護自尊與男性氣概:性侵受害者遭遇重大傷害,自我認同、對世界的認知產生動搖,像是男性被性侵害後,可能會質疑自身的男性氣概、性向正不正常、為什麼自己被性侵…等。因此為了補償自尊與男性氣概,男性受害者可能會透過傷害他人來恢復男子氣概,重獲權力與控制感。

3.知覺到性侵者的正向感受:性侵被害人在過程中、結束後可能會知覺到加害者有因性侵行為而獲得快感,而且因性侵是具有高度掌握性的行為,意味著性侵者在犯行當下是具有優勢性的的存在。被害人可能因為知覺到性侵帶來的正向感受、控制感,因此做出認同、模仿性侵加害人的行為。

4.從被性侵經驗中得到快感:此一議題相當具有爭議性。不過,Lambie 等人(2002)的研究發現,若性侵受害少年從被性侵害經驗中得到的快感較少,將使得性侵害循環減少發生。推測遭受性侵害的男性,過程中若有獲得快感,有可能會以自身經驗推論被性侵者的痛苦不會太嚴重、反而獲得正向感受,因此從被害者轉變為加害者。

   

  性侵害是一複雜的心理、法律、社會議題,很難以單一因素、單一理論去解釋,需要持續的研究與整合各類資料,方能看清楚此一現象的樣貌。當然,在預防性犯罪上,同樣需要多系統的合作與努力,包含警政、社政、醫療…等,方能有效防治悲劇繼續發生。


※參考資料:

黃軍義(2015). 男性性侵害循環的發生機制. 教育心理學報, 46(4), 471-489.

邱惟真、卓雅苹(2017). 臺灣少年性侵害循環影響因子與司法處遇之探討. 刑事政策與犯罪研究論文集, 249-270.


52 次查看0 則留言

Σχόλια


bottom of page